,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二、目标财政赤字率为3.0%,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为3.8万亿,分别比上年高出0.2个百分点和1500亿,体现了财政政策“加力”的要求,符合市场预期。 在今年经济增速反弹前景下,为何要增加财政政策力度?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增速较快回升,特别是能够为完善税费优惠政策,针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继续实施一定程度的减税降费提供支持。其次,2023年房地产行业还会低位运行一段时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也将有一定降幅。今年目标财政赤字率和新增专项债规模上调,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支出压力。我们判断,今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第三,当前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力度不减。今年适度上调新增专项债规模,属于“堵偏门、开正门”,能够为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 我们判断,今年基建投资将达到6.0%左右的较高增长水平,投资重点将逐步从上年的水利、交通等“老基建”,转向以数字、智能、低碳等领域为代表的“新基建”。这将充分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造成的拖累,确保有效投资继续适度扩张,推动经济较快回升。 三、今年货币政策稳字当头,降息降准的概率不大,但针对房地产的定向降息有可能落地。《报告》提出2023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延续了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基调。考虑到今年经济增速反弹前景较为明朗,货币政策实施全面降息降准的概率已经不大。这也是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历史及各国货币当局政策实践的一般规律。另外,当前仍处于经济修复初期阶段,加之物价上涨压力可控,2023年货币政策加息升准的可能性也很小,货币政策整体上将切实体现稳字当头。 当前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精准有力”,除了隐含总量适度外,主要是指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发挥关键作用,重点支持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即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以及房地产行业等。总量方面,我们预计 2023年新增信贷、社融规模分别会达到22万亿和34万亿,分别小幅高于上年的21.4万亿和33.5万亿左右。这是以宽信用助力经济回升的基本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2022年大规模留抵退税、理财产品赎回等因素对M2增速推升效应明显,2023年这些因素消退后,M2增速将出现较大幅度回撤,预计会从上年末的11.8%降至今年末的9.0%左右,但这并不代表宽信用退坡。最后,考虑到近年来货币政策“相机决断”特征明显,加之我国货币政策在“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都有空间”,我们也认为着眼于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意外事件冲击,2023年降息降准的大门没有完全封闭。 《报告》提出,2023年要“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我们认为,2023年政策面将重点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带动商品房销量、房地产投资以及土地市场先后企稳回暖。可以看到,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低迷一直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一条主线。我们判断,下一步政策支持空间依然较大,除了有效落实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房企金融支持政策外,后期政策“工具箱”在放宽购房条件、降低首付成数、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其中,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进一步下调,持续降低居民房贷利率是关键所在。 这意味着在2023年政策利率(MLF利率)保持稳定的预期下,针对房地产的定向降息会持续推进。我们判断,2023年年中前后,房地产市场有望出现趋势性回暖,这将结束行业约两年的下行周期。这一方面是当前“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的一个主要发力点,同时也会从根本上改善2023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动能。 东方金诚 首席宏观分析师 王青 高级分析师 冯琳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