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箩筐公布2022年上半年财务业绩,半年收入达6,281万美元,再创新高
go
lg
...
车路协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碳中和及
环境保护
遥感数据服务)、LBS智慧行业应用(移动互联网本地商业位置服务、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新基建、智慧城市、应急救援)等领域。 有关更多信息,请访问公司网站:https://www.luokung.com 商业风险和前瞻性陈述 本新闻稿所载内容可能包括前瞻性陈述,这些声明符合并依照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21E条款和1995年的《私人证劵诉讼法》创建的安全港定义。前瞻性陈述中会使用一些术语,例如"将要"、"期望"、"期待"、"未来"、"打算"、"计划"、"相信"、"估计"、"目标"、"未来"、"展望"和其他相似的表述。前瞻性陈述以管理层目前的预期以及现在市场和运营情况为基础,包括了已知和未知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其它因素,这些情况都难以预测而且大多是公司难以掌控的。因此可能导致实际结果、表现或成绩与前瞻性陈述出现很大偏差。请参阅公司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文件中列明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除法律要求之外,我们没有义务出于任何原因更新或修订前瞻性陈述。
lg
...
美通社
2022-12-27
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董事长马蔚华:金融大成,善可持续
go
lg
...
生存方式。它确立了经济发展、社会包容、
环境保护
三大支柱,并主张人类推进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和多维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政府的倡导、公众的呼声,更需要市场力量的参与。 马蔚华指出,推进可持续发展,“差钱”是个难题。解决“差钱”问题,就要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可持续金融是指所有产生可计量的“社会和环境正向外部效应”的金融服务,比如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责任投资、ESG投资、影响力投资等都在其内。 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 感谢主办方【金融界】的邀请,很高兴参加第十一届领航中国银行业年会,今天通过视频与大家“云相聚”,做个交流。 近一段时间,大家都在和新冠病毒奋力抗争。这不仅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力,而且呼唤着集体性的勇气。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里说,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坚信,有耐力、有勇气的我们,一定会迎来春满人间! 今天,我就“金融大成,善可持续”为主题,和大家交流一下,如何以资本向善,去引导商业向善,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如大家所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方式。1987年,在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使用。历经30年发展后,2015年9月,由联合国193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一致通过了《2015-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无贫困、零饥饿、良好健康福祉等17项大目标、169项子目标。2030议程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宏伟愿景,化为了融入各国家地区发展规划的具象行动。 从本质来看,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以种群利益为中心、以延续为目的、以协同为手段的生存方式。它确立了经济发展、社会包容、
环境保护
三大支柱,并主张人类推进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和多维发展。 推动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政府的倡导、公众的呼声,更需要市场力量的参与。为便于企业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念,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 Global Compact)首次提出了ESG概念,引导企业去关注与多元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即治理效应;与公众的关系,即社会效应;与自然的关系,即环境效应。从而使企业既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能贡献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思潮,推动了“商业向善”和“资本向善”。在过去两年里,我们对中、美、欧等全球18大经济体“商业向善”和“资本向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在两大趋势的背后,全球18大经济体都采取了“政策强驱启动、三方协同促进、可持续金融先行”的推动模式。 “政策强驱启动”是指以提升政策红利(进则奖)和政策红线(退则罚),去推动主流市场机构改变价值取向。 “三方协同促进”是指政府-市场-公众三大部门:政府以“政策定调”、“财政破局”,市场主体完成“干什么”的转向、“怎么干”的转型,公众以标准共建、议题舆论等广泛参与。 “可持续金融先行”是指在相同外部激励和约束条件下,实体经济的转型周期较长,而金融资本的转向速度很快。在各国实践中,通常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领跑了可持续发展。 今天我们重点交流一下可持续金融的实践、挑战和探索。 我们知道,推进可持续发展,“差钱”是个难题。要实现2030年议程,发展中国家每年的资金缺口约4.2万亿美元;中国实现碳中和,资金需求高达487万亿人民币(约74万亿美元)。 解决“差钱”问题,就要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什么是可持续金融呢?可持续金融是指所有产生可计量的“社会和环境正向外部效应”的金融服务,比如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责任投资、ESG投资、影响力投资等都在其内。 我们从全球ESG投资和中国绿色贷款两个画像,来看一下可持续金融的迅猛发展: 在国际市场上,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ESG投资规模达35.30万亿美元,占全球投资总额33%,年复合增速13.02%,高出普通投资规模增速的两倍。2021年全球发行可持续发展主题投资产品,规模达5.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3%。ESG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背后有三大推手: 其一,联合国系的全球性组织积极倡导。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今年10月已有5263个签署方,包括109家中国机构。签署方全球管理资产总规模达到121万亿美元。 其二,大长金类的资产所有者进行主导。目前,ESG投资者中养老基金占比35%、企业年金占比18%、保险公司占比17%,三者合计占比高达70%,体现出政府主导或有公共属性的资本,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所主张的长期主义、回归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投资所要求的规避风险、稳健运营深度契合。 其三,大龙头类的资产管理者担当主力。全球最大的资管公司贝莱德,不惜被美国德州政府纳入黑名单甚至起诉,也要实现全部管理资产ESG化。不仅是贝莱德,全球前十大资管机构都在深入开展ESG投资。 在国内市场上,中国绿色金融起步并非最早,但发展速度和业务规模居全球首位。自2012年银监会颁布《绿色信贷指引》起,到2022年9月末,绿贷余额达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绿贷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政府-银行-企业”三者密切配合。 政府提供激励。2021年11月,人行先后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个新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均为1.75%,支持金融机构为绿色转型提供低成本融资。 银行高效传导。 银行将企业环境检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ESG状况等作为信贷审批条件和差异定价的基础。借助经济杠杆而非行政手段,将企业的环境效应内部化。 企业积极转型。人行的两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银行传导机制,仅6个月内促进企业减排6000万吨,约占国家年度碳排总量0.6%。基于金融的乘数效应,进一步带动更多企业转向低碳环保的发展领域。 全球ESG投资和中国绿色贷款的实践告诉我们,可持续金融:是价值体系的重构!是资源配置的变迁!是商业文明的革命! 朋友们,壮大可持续金融,就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要清醒地意识到,当前我们还面临着三大挑战: 挑战一,通用标准缺位。在联合国倡导下,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原则、内涵和目标等达成了高度共识,成为人类认知的最大公约数。然而,下沉到理念诠释和实操层面,就存在着不同梯度的国别差异。 例如在
环境保护
方面,在碳排放的责任归属和成本分摊上存在分歧;在社会包容方面,人权界定等议题东西方尖锐对立(如新疆棉花事件就是典型案例);在公司治理方面,美国对狭义治理极为重视、中国对广义治理更为关注等等。 正是由于理念和实操层面的差异,全球多地区、多组织自行建立评估模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如果要满足多元的价值主张和风险偏好,“百花齐放”是好事;然而,如果要形成全球资金流动和定价,“百花齐放”就是难题。 挑战二,数据基建薄弱。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相关数据存在“三不”问题:官方数据不融合,即各议题之间、各行业之间、各区域之间存在数据孤岛;市场数据不成熟,即尽管数据交易所纷纷成立,但尚未出台数据标准、定价体系和执行规范等;企业数据不规范,即信息披露缺乏完整性、实质性和包容性,导致数据的颗粒度粗、结构性差和真实性存疑等问题。 挑战三,第三方服务机构欠缺。在发展可持续金融中,为使金融机构有效识别、计量和评估实体企业的外部效应,需要有专业性和公信力的平台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如交易所、认证机构、评级机构、咨询公司、资讯机构、标准组织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成熟度,影响着可持续发展金融的生产力。 为了破解这三大挑战、切实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我和团队一起创建了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公司,以量化评估为内核、以数字科技为手段,为市场提供急缺的标准研发、底层数据和效率工具。 盟浪探索一,应用标准研发 我在前面提到,标准问题困扰全球市场。具体表现为标准缺位、标准低质以及标准歧视。 在过去几年里,我一直在呼吁,以联合国为主导,以各国专家为骨干,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通用标准框架;在各国政府的支持下,行业监管部门或标准研发机构基于通用标准框架,再细化为行业规范。 盟浪的前身社投盟,自2016年起,先后协同了海内外300多位专家智库,建立了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体系。在过去七年,对沪深300成份股进行追踪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和实证分析,推出了发现中国“义利99”榜单、奖项、蓝皮书、白皮书、评级、股票指数和ETF公募基金等。 在此基础上,盟浪研究院研发了FIN-ESG评估模型,这是一个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契合国情的方法论。 FIN-ESG评估模型能与国际接轨,它分行业涵盖了环境(E)、社会(S)和治理(G)议题和指标,与国际GRI、SASB等框架标准一致; FIN-ESG评估模型也契合国情,它系统地考察了价值取向(N)和发展方式(I),并将上述非财务评估与财务表现(F)有机结合,由里及表,透视了企业的价值驱动体系、经营管理体系和业绩达成体系,提出了“义利并举、义利转化、义利双升”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论。 此外,盟浪也牵头起草了多项应用型标准,盟如与深标院、盈科、邮储银行机构合作的《绿色票据认定标准》;中国投资协会联合主编、国家电网和标普等30余家机构参编《能源企业ESG评价标准》等。 盟浪探索二,数据基础建设 推进可持续金融,就要夯实数据大基建。当前,可持续发展数据存在官方数据不统一、市场数据不成熟、企业数据不规范三大问题,即信息披露缺乏完整性、实质性和包容性,导致数据的颗粒度粗、结构性差和真实性存疑等问题。 为破解这些难题,盟浪基于已有9年A股的历史数据,运用了AI-NLP和图数据等核心技术,研发了指标体系和数据点。以金融机构“工程可用”为数据规范、以多模型融合计算为基础,建立了盟浪的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 目前,盟浪数据库已在上海数交所、福建数交所挂牌上市,可满足金融机构和龙头企业对可持续发展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合规经营等多个业务场景的需求。 盟浪探索三,智能效率工具 今年9月9日,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盟浪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效率工具“盟浪碳融通-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盟浪碳融通包括三大功能,即绿识别、碳核算、碳评级,这三大功能正是去解决可持续金融遇到的三大难题:融资主体和项目到底绿不绿?究竟有多绿?减碳绩效好不好? 目前,盟浪碳融通的绿识别功能,对我国8653万家企业实现了在线秒级识别,在双盲测试中准确率达到94%。盟浪已与邮储银行、信易贷平台等签约合作,提供绿色精准营销、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服务。 盟浪,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创业缩影。它将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的巨大挑战,化为开辟新赛道的市场机遇。 可持续发展理念,关乎着人类的当下生活和未来前景;可持续发展实践,牵动着全球的资本进退和产业兴衰。金融界、产业界、学术界的朋友们,在需要勇毅前行的冬季,期待我们携手通力合作,共迎冬去春来! 谢谢大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lg
...
金融界
2022-12-27
中央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正确处理好11个重点关系
go
lg
...
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完全解决。又带来了在
环境保护
、碳达峰、碳中和、共同富裕、安全生产、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等领域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的问题。比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更多依靠层层分解的能耗双控指标,控制“两高”行业,煤炭限价,还是更多发挥碳市场的激励作用,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让能源价格调节能源的供求。
环境保护
是更多依靠行政性关停企业、关闭矿山和养猪场,还是更多发挥环境成本内化,污染排污权交易,生态产品价格实现机制。防范房地产风险是更多依靠红线管制、限购、限价,还是更多依靠房地产市场的优胜劣汰的机制,等等。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我们应该牢记并坚决执行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推动多目标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政府的作用是通过完善法治和政策,引导企业朝着保护环境、碳达峰、碳中和、安全生产、防范和控制风险、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自己站在第一线靠政府的力量去完成这些目标。 三是发展与监管。市场监管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应有之意,是需要加强的职责。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当然我觉得这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并分别确定了国有资产、资源垄断行业、金融、医疗卫生、食品药品、自然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监管改革任务,这些都属于政府监管。近年来,各领域的政府监管明显加强,监管力度明显加大,监管范围明显扩大,我觉得这是非常必要的,对建立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阐述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提出过要着力解决三个问题: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监管不到位,所以我们既要注重解决政府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也要防止政府干预过多。不能监管加强了,政府干预却更多了,要分清两者的界限。政府监管是对市场配置资源意义上的一种监管,如果某项经济活动,某个企业的行为破坏了市场配置资源,干扰了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损害了市场评价要素贡献的机制,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政府监管来修正市场的扭曲。但是如果政府的监管本身破坏了市场机制,就违背了政府监管的初心,变成了政府干预过多了。政府监管不能监管到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用什么要素生产、用什么价格销售,不能监管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等价交换等等。总之,政府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监管的主体,也是推动发展的主体。在加强监管中既要转监管,也要抓发展,两手抓两手硬,政府监管要坚持有利于发挥市场作用,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干预市场机制正常运行这样一些原则。 四发展与减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是伴随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的长期任务,去年是碳达峰、碳中和元年,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急躁冒进,一刀切、层层分解能耗“双控”指标,拉闸限电,以及煤炭企业、煤电企业贷款难等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去年第三季度,特别是9月份的制造业发展受挫。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进行了纠偏,二十大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理解就是要在减碳过程中,要更好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减碳与增长。减碳要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不能为了减碳而人为压低经济增长。 2.减碳与安全。减碳要建立在能源安全供应基础上,减碳不是要减少能源消费,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能源消费达峰,更不是电力消费达峰。不应该控制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能源消费总量,而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控制高碳的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过分增长。 3.减碳与减煤。煤炭是碳排放大户,减碳必须减煤,但要立足国情,先立后破,一定意义上,在我国新能源的建设规模取决于新能源的消纳规模,而新能源的消纳规模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煤电灵活性改造的规模。 4.减碳与能耗强度。现在的高载能是高排放,未来的高载能未必是高排放的,我国能源强度高是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共同决定的,需要从全局和长远统筹考虑,不能单纯通过控制“两高”行业供给的方式降低能耗强度。 5.政府与市场。减碳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更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应该实行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仿真。 五是发展与共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我国发展已经到了推动共同富裕的阶段。推进共同富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和目标,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就是首先要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所以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很清楚,就是先后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决定分配,没有财富就谈不上分配,没有富裕就谈不上共同富裕。所以推进共同富裕首先要发展。同时分配反作用于生产,发展成果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就会影响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分配反作用于生产,发展成果分配不公,平均主义或者两极分化都会影响发展的积极性。可供分配的发展成果就会减少,最终陷入贫困陷阱。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极大影响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可供分配的蛋糕很小,当时20年不涨工资。改革开放后,最先解放思想的领域就是分配,先后回归到了多劳多得,按要素分配,从而助力我国取得了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我国的社会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增加,同时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和财产差距也逐步拉大,所以要在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把共同富裕提到议事日程,扎实推进。主要的实现路径是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 六是长期与短期。处理好这类关系主要是要防止三种倾向:一是防止短期给长期留下后遗症,现在的紧迫任务是立促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需要加大政策力度,但要把握好度,防止用力过度、过猛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防止再出现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所以财政要可持续,货币不可大水漫灌。二是防止长期任务短期化,实现长远目标和任务要久久为功,年年努力,不能都打成攻坚战、歼灭战,长期积累的问题必须一步一步解决,不能指望一天就面貌大变,一夜解决问题,所以不应该什么事儿都要求限期完成,完不成就问责,否则很容易出现长期目标短期化、应急化。三是防止长远任务短期不努力,长远任务需要从一个个的短期做起,打持久战总要打,所有的长远问题都需要从某一个时点的一个个的短期去干,不能因为是长远问题就不出手,击鼓传花。 七是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关系。发展必须注重安全,不安全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但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 八是要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最终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久久为功。 九是要处理好抓落实与问责的关系。各项工作都要抓落实,但抓落实不是所有工作都要层层分解,都能分清每个人的责任,所以要科学精准问责。 十是要处理好激励与约束的关系。既要加强对企业和公职人员的约束,也要注重健全激励机制,助力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守。 十一要是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既要把握特殊的国情、省情、县情,更要遵循一般规律。
lg
...
金融界
2022-12-25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至少要坚持三个维度
go
lg
...
够。我们必须要实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
环境保护
协同推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开放”不是一个新词,“改革开放”四个字当中,“开放”就伴随我们40多年,它作为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出,注重解决的是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要求我们发展更高水平的外向型经济,我们已经走过了,只要是外资都是好的、都是要的这样一个发展阶段,要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的发展。 共享解决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解决的是共同富裕问题,这应当说是改革开放历程走到今天难以回避,必须坚持全民的共享、全面的共享、共建的共享,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看得出每一条都有针对性,都带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都是奔着解决问题而去的,这是我们在领会如何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注意到的。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特别需要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包括五个方面,不能只看其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意思就是说五个方面的新发展理念实质是一个高度耦合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必须统一起来。 衡量我们的发展是不是高质量发展的时候,衡量我们的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的时候,要五把尺子一起量。不是说符合创新就可以,符合绿色就可以,是要把“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绿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衡量,同时符合五个方面的要求,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它对于明年的经济工作,对于未来各个时期,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必须坚持五把尺子一起量。 只有将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才能使各方面形成合力,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只有对不适合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进行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坚决地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彻底摒弃,才能确保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这是第二个维度。 第三个基本线索,新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性来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 请大家特别注意,我用的是“与时俱进性”,为什么要用与时俱进性来理解?我注意到一件事情,很多场合,大家提到新发展理念的时候,当然提的就是10个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10个字,五个方面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时间是2015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新发展理念。从2015年提出新发展理念,今天已经是2022年,很快就步入2023年,已经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了。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我们今天以及在未来要贯彻的新发展理念。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是不是就要停留于2015年?我们今天事业当中的新发展理念和2015年10月形成的新发展理念有没有变化?这个问题必须提出,否则也有可能难以做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lg
...
金融界
2022-12-25
宁吉喆:我国绿色经济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期,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ESG投资将大幅增加
go
lg
...
发展的紧迫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
环境保护
、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
环境保护
逐步加强。1979年-2021年,我国以年均5.3%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9.2%的GDP增长,能源消费强度43年来下降了70%。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保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13年-2021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6.6%的GDP增速。能源消费强度9年中下降了26.2%,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同期下降了34.4%,相当于少用标准煤约14亿吨,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对全球节能减碳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所在的京津冀地区用了8年时间实现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2021年与2013年相比,两市一省大气环境中PM2.5的浓度下降了60%,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左右。今年1-11月,北京市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这些都已经低于美国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明年,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我国绿色经济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期。 宁吉喆进一步表示: 一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力能力将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11亿千瓦。2021年我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达25.5%,随着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新能源发电能力将大幅增强。 二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比重已2012年的68.5%下降到56%,目前煤电装机容量已小于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2021年,我国煤电每度电煤耗已降至305克,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占比超过50%,这已经达到了世界较先进水平。随着煤电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三大改造的加快,煤炭将得到更加清洁高效的利用。 三是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电池产销将进一步扩大。今年1-11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售双双突破600万辆,同比均增长100%。占世界新能源汽车的比重远超50%。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达25%,同期新能源汽车出口59.3万辆,同比也增长了100%,相应的我国锂电池出货量021年达到324G瓦时,同比增长106%,占全球市场的59.4%,现在全球市场里电池热。今年以来,我国锂电池又保持了快速增长,预计明年仍将加快发展。 四是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其他绿色低碳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绿色消费等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五是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ESG投资将大幅增加。绿色税制的改革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价格政策,绿色低碳标准体系的完善,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的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的完善,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都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lg
...
金融界
2022-12-25
中国三天内痛失七位两院院士!多地预测疫情高峰即将到来
go
lg
...
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辐射防护和
环境保护
专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潘自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冶学家、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戴永年在昆明逝世,享年92岁。 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3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应用专家、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员毛用泽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3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原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副所长陈敬熊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3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在青岛逝世,享年100岁。 3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营养学家张子仪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4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专家潘际銮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4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三立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 5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5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动力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黄文虎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6岁。 5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坦克车辆设计专家王哲荣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6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东华大学教授周勤之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6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光材料专家、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专家、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邹竞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於崇文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6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梁骏吾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7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海福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7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发光学家徐叙瑢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7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风景园林学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孟兆祯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7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张兴钤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8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医学工程学家(医学电子学)、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王威琪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 9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变压器制造专家、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朱英浩在沈阳逝世,享年93岁。 9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成形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德群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9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采矿工程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钱鸣高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9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力学专家张佑启在香港逝世,享年88岁。 9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顾健人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10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生物学专家王琳芳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10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与药物化学专家陈冀胜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10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电专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学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彭一刚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11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思深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智能制造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1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唐有祺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沈其韩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12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家、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黄克智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2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通信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梓森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 12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汤鸿霄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12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12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稀土冶金专家张国成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12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专家顾真安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12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龙驭球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工程专家卢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1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学和森林学家李文华逝世,享年90岁。 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蒋华良在上海逝世,享年57岁。 多地:疫情高峰即将到来!预计集中在这段时间 12月23日,海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综合组副组长、医疗救治组副组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李文秀介绍,当前,海南省疫情处于快速“爬坡”阶段,预计可能很快迎来高峰期。 经数据模型预测,海南省新冠感染人数将呈指数增长,预计在维持当前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省单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将快速增长。随着元旦、春节假期的来临,以及海南省候鸟人群的激增,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疫情传播。同时随着学校放假、春节假期城市务工返乡人员增多,人员流动性大,农村地区疫情快速上升风险增高。 江西:省内尚未发现新变异分支,疫情高峰即将到来 12月23日,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三十八场)在南昌召开。 据“江西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预测江西省第一波疫情将于2023年1月上旬达到感染高峰,2023年3月上旬转入低水平流行,疫情持续3个月左右时间,届时累计感染率接近80%。预计多数地区将在一周左右陆续进入疫情高峰期。 青岛:正处于高峰来临前的快速传播阶段 12月23日,青岛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薄涛介绍,当前青岛的新冠感染发病高峰期还未到来,正处于高峰来临前的快速传播阶段。 按照监测数据推测,青岛目前每日新增感染量为49万人-53万人,明后天会在此基础上以10%增速增加。目前青岛已建立并完善分级分类诊疗体系,构筑了医疗救治三道防线。 安徽:预计大部分地区月底前达到疫情高峰,维持两三天后下降 “预计我省大部分地区将在月底前达到疫情高峰,在高位维持两三天后进入下降通道。”安徽省12月23日举行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省卫健委主任陶仪声透露,部分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性大的地区达峰可能比预测时间提前,如合肥市可能在25-26日左右达到高峰。 与此前的预测相比,最新判断的疫情达峰时间有所提前。21日,该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志荣在发布会上回答提问时表示,根据新冠病毒传播规律和相关模型测算结果,未来一段时间疫情将继续加速上升,安徽省预计在本月底或下月初迎来第一波高峰,主要在城市地区;伴随春节前人口流动,疫情将从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传播,可能迎来第二波高峰。 成都:当前正经历一波疫情高峰,市民争取不感染或晚感染 12月22日,成都市卫健委副主任黄辉通报:在全面贯彻落实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和“新十条”过程中,成都市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新的阶段,“保健康,防重症”成为防控工作的主要内容。 黄辉通报:当前,成都市正经历一波疫情高峰,一部分市民感染后已康复返岗,也有部分市民正在治疗或隔离,在此衷心祝愿感染过程中的市民朋友早日康复,也希望大家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没感染的争取不感染或者晚感染。 除此之外,广州等多地此前预测疫情高峰时间,均集中在明年1月份。
lg
...
夏洛特
2评论
2022-12-24
ST交投:联合中标1.49亿元宣威至会泽高速公路生态
环境保护
及提升项目
go
lg
...
联合体,参与了“宣威至会泽高速公路生态
环境保护
及提升”项目的投标,并被确定为该项目第一中标候选人。 2022年12月20日,公司收到该项目的《中标通知书》,联合体被确定为“宣威至会泽高速公路生态
环境保护
及提升”项目的中标人,联合中标1.49亿元。 (来源:界面AI) 声明:本条内容由界面AI生成并授权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AI技术战略支持为有连云。
lg
...
有连云
2022-12-21
美国议员在年底最后期限前提交支出法案 计划本周在参众两院表决通过
go
lg
...
加了30%,同时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环境保护
局和国家公园管理局增加了资金。 参议院将首先投票表决,并打算在周四之前通过该法案,给众议院没有留下时间要求在圣诞节前夕做出调整。
lg
...
金融界
2022-12-21
财政部: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518亿元
go
lg
...
,比上年同期增长5.5%。 12.
环境保护
税2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 13.车船税、船舶吨税、烟叶税等其他各项税收收入合计1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 (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72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14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57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 主要支出科目情况如下: 1.教育支出341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 2.科学技术支出78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 3.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13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0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 5.卫生健康支出194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 6.节能环保支出435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6%。 7.城乡社区支出1703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5%。 8.农林水支出189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 9.交通运输支出103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 10.债务付息支出103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 二、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一)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 1-11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016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8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5630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117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4%。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 1-11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59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41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9.2%;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相关支出918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5360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4%。
lg
...
金融界
2022-12-20
中诚信国际:地方债、城投债净融资双双转负,城投债配置需关注理财赎回抛压冲击
go
lg
...
只专项债、总规模50亿元,主要投向海洋
环境保护
、绿色经济发展和重点领域民生保障项目,是我国地方政府首次在离岸市场发行蓝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11月7日深圳在港交所发行3只专项债、总规模50亿元,其中包括绿色债券、蓝色债券各1只;11月7日广东省在澳门金交所发行1只专项债、规模20亿元。截至11月30日,我国地方政府已在离岸市场发行上市11只地方债,规模合计192亿元,具体情况详见附表。 城投债发行规模持续环比回落,取消发行规模大幅增加,净融资规模转负、粤津沪净融资规模靠前。11月共发行城投债454只、发行规模环比微降0.41%至3575.68亿元,净融资规模由10月的527.85亿元回落至-236.8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企业发债443只、取消发行43只,发行规模环比上升0.52%至3452.43亿元。截至11月末存量城投债规模达12.63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存量债券规模达12.19万亿元。从地区分布看,除内蒙古、海南外其余29个省份发行了城投债,其中江苏发行规模居首,为842.75亿元、占总发行规模的23.57%;从净融资来看,广东(108.90亿元)、天津(62.31亿元)、上海(43.65亿元)净融资规模居前三位,月度变化方面,湖南(182.72亿元)、山东(179.36亿元)、上海(107.19亿元)净融资规模环比增量居全国前三位,天津同比增量居全国首位、为85.5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11月受发行利率明显上行、市场风险偏好抬升等因素影响,城投债取消发行规模明显增加。城投债取消发行48只、总规模达331.80亿元,环比增加37只、252.6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企业取消发行47只,规模较上月大幅增加254.65亿元至329.80亿元。取消发行主体涉及12个省份,其中江苏(19只、93.9亿元)、湖北(4只、53亿元)取消发行数量、规模均居前两位;超六成信用等级在AA+级及以上,超半数为地市级主体,取消发行原因主要为市场波动较大、融资安排变更等,主要系发行人对当前较高融资成本的合理规避。具体情况见附表。 城投债发行期限整体缩短,私募债占比最大。从发行期限看,5年及以上期限发行规模最大、达1053.96亿元,占比29.48%,环比下降3.94个百分点;1年以下期限发行规模次之、占比达28.70%,环比上升6.31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发行期限由上月的3.78年降至2.76年。从发行品种看,私募债(28.93%)、超短融(27.94%)、中票(19.77%)合计占发行总规模超七成;月度变化来看,私募债占比环比上升0.84个百分点,占比仍居首位,超短融占比环比上升6.15个百分点,占比由第三位升至第二位。从信用级别看,AAA级主体发行规模最大、达1640.26亿元,占有评级城投债发行规模的45.87%,环比上升5.10个百分点;AA+级次之、达36.09%,下降4.37个百分点;AA级规模占比17.72%,环比下降1.05个百分点;AA-级规模占比0.32%,环比上升0.32个百分点。从行政层级看,区县级发行规模占比最高、环比上升0.93个百分点至39.23%,地市级下降4.56个百分点至38.92%,省级上升3.63个百分点至21.85%。 (二)地方债发行利率同环比均下行,城投债发行利率利差同环比均上行 地方债发行利率、利差同环比均下行,各期限发行利率环比涨跌互现、发行利差环比均下行。11月地方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2.83%,环比下降0.1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发行利差为10.51BP,环比收窄4.88BP,同比收窄13.15BP。从期限看,发行利率涨跌互现,其中7年期、10年期、20年期基本保持不变,15年期环比下行0.06个百分点,其余期限发行利率上行,5年期上行幅度最多、为0.04个百分点;各期限发行利差环比均下行,其中3年期收窄最多,达9.36BP。从券种看,一般债发行利率上升1.16BP至2.77%,发行利差收窄6.35BP至10.84BP;专项债发行利率下降11.69BP至2.89%,发行利差收窄4.76BP至10.19BP。从区域看,广西发行利率最高、为3.31%,河北发行利率最低、为2.35%;内蒙古发行利差最高、达26.81 BP,广东发行利差最低、达0.46BP。11月广东共发行2只地方债,发行定价基准由“财政部-国债收益率曲线”向“财政部-地方债收益率曲线”转变,发行利差明显更低。 城投债发行利率和利差同环比均上升,青黑贵等弱区域发行成本处于高位,桂冀陕等地发行成本环比大幅上升。11月城投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达3.80%,环比上升0.37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01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发行利差达151.37BP,环比走阔25.86BP,同比走阔46.86BP。分期限看,除5年期AAA级别发行利差收窄5BP至79BP外,各期限、各等级发行利率及利差整体上行,其中1年以下期限AA+级城投债上升幅度最大,利率上升108BP至3.74%,利差走阔82BP至177BP。分区域看,青海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利差均最高,分别为7.50%、522.70BP,上海发行利率、发行利差均最低、分别为2.67%、35.96BP; 24个省份中有8个省份发行利率、发行利差环比下行,其中吉林发行利率下跌幅度最大、发行利差收窄幅度最大,分别为179.03BP、170.20BP,而广西发行利率上升幅度最大、发行利差走阔幅度最大,分别为193.62BP、203.57BP。具体来看,吉林11月仅发行1只利率5%、利差279.86BP的1年期私募债,发行成本明显低于上月的2只利率分别为5.50%、7.50%,利差分别为322.16BP、520.41BP的3年期私募债;广西11月以发行私募债为主,而10月以发行一般中期票据为主,故发行成本环比大幅上升。 二、二级市场:地方债、城投债交易规模一降一升,各省份城投债信用利差整体走阔 (一)地方债交易规模同环比均下降、城投债交易规模同环比均上升 11月,地方债现券交易规模达8102.12亿元,环比下降13.91%,同比下降7.03%。城投债现券交易规模有所回升,达23917.94亿元,环比上升36.21%,同比上升92.81%。 (二)地方债与城投债收益率整体上行,收益率曲线趋于平缓 债市收益率中枢明显上行,地方债各期限收益率均上行,长端增幅整体低于短端,收益率曲线趋于平缓。具体来看,地方债各期限到期收益率环比均上行,整体上行18.67BP,其中除剩余期限7年、10年地方债外其余期限地方债增幅均在10BP以上,剩余期限1年的地方债增幅最大、达33BP。 城投债各期限收益率大部分上行,短端上行幅度大、长端下行幅度大,收益率曲线陡峭化程度有所下降;信用利差整体走阔,各期限3年期走阔幅度均大于1年、5年期。从收益率看,1个月至6年期城投债收益率均上行,7年期至30年期城投债收益率均下行,且期限越长、下行幅度越大;其中1年期的城投债(AA+)上行幅度最大、达45.00BP,3月、6月、9月期收益率增幅均在40BP以上,而30年期的城投债(AA+)下行幅度最大、达-26.08BP。从信用利差看,各期限、各等级城投债信用利差均走阔,其中3年期AA利差上升最多、达49.31BP;1年期AAA利差上升最少,为14.25BP。5年期与1年期AA+城投债利差之差由上月末的0.22个百分点收窄至0.17个百分点。 11月利率中枢上行,叠加理财赎回潮导致的信用债抛压冲击,各省份城投债信用利差环比均走阔,云琼蒙三地走阔幅度较大。从利差绝对水平来看,31省城投债利差区域差异明显,处于75.32-900.75BP之间,其中青海(900.75BP)、贵州(876.95BP)、甘肃(591.22BP)利差排名前三位,均在550bp以上;而上海(75.32BP)、广东(76.49BP)、北京(84.17BP)利差排名后三位,均低于100BP。从月度变化来看,31省利差环比均走扩,走扩幅度在21.21-65.75BP之间,其中云南(65.75BP)、海南(56.23BP)、内蒙古(52.58BP)环比走阔幅度最大,贵州(21.21BP)、辽宁(23.84BP)、广东(24.22BP)环比走阔幅度最小;吉林(48.23BP)已连续两个月走扩幅度居前列,市场认可度相对较低;贵州、辽宁10月利差环比收窄,11月利差走扩幅度小,且贵州本月AA+级城投债成为利差唯一环比压缩的品种,主要源于其利差绝对水平本就较高、超过1000BP。 三、城投信用分析:盐城城投主体级别上调,城投债异常交易规模环比上升 (一)信用级别调整:盐城城投主体级别上调 根据公告信息,11月25日,中诚信国际将江苏省盐城市城市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主体评级评定为AAA,主要原因为该主体受政府支持力度大、区域经济持续增强、业务多元化且竞争力强。具体情况见附表。 (二)信用风险事件:无城投信用事件发生 根据公开信息,本月无城投企业信用风险事件。 (三)异常交易情况:异常交易规模环比上升,仍集中于弱资质主体 11月共有169家城投主体出现异常交易,即成交价格较估值偏离度[2]较大,异常交易797次、环比增加355次,规模达424.00亿元,环比上升85.75%。从地区分布看,山东省异常交易规模占比明显较高,达101.63亿元、占比23.97%;其中济宁市市中区城建投资有限公司、威海蓝创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邹城市城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异常交易规模明显高于其他城投企业,分别为27.81亿元、9.51亿元、7.29亿元,占山东省总规模超四成,其中发生异常交易最多的公募债项为山东省青州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20青州债”,在11月7日-16日发生5次异常交易、规模4.73亿元。从主体级别和行政层级看,弱资质主体异常交易规模占比明显较高。具体来看,AA级及以下主体异常交易规模占比达55.41%,环比下降8.83个百分点;区县级城投平台异常交易规模占比达48.44%,环比下降14.47个百分点,低评级、低行政层级城投平台信用风险有所减少。 (四)公告提前兑付情况:6家城投企业发布提前兑付债券本息公告 根据公告信息,本月有6家城投企业发布提前兑付债券本息公告,提前兑付本息规模共计34.2亿元,涉及江西、上海、贵州、广西、天津及江苏六地城投,具体情况见附表。截至11月30日,2022年共有44只城投债券公告提前兑付,提前兑付本息共计265.12亿元。 四、 到期情况与城投策略 年内地方债与城投债到期压力仍存,12月地方债到期642.13亿元、城投债到期2815.38亿元。地方债方面,12月共有642.13亿元到期,从区域上看,辽宁(216.60亿元)、北京(178.12亿元)到期规模超150亿,需持续关注重点地区的地方债滚动压力。城投债方面,若带有回售条款的债券按100%行权估算,12月共有4189.69亿元城投债面临到期及回售。从级别看,年内到期城投债以AAA级为主、占比超四成,AA+级占比超三成,AA级占比超二成;从区域看,年内江苏城投债到期规模超千亿,远超其他省份,为725.5亿元、占比达25.77%;从行政层级看,地市级、区县级和省级城投债到期规模占比分别为39.56%、34.81%、25.64%,仍需关注相关区域较低行政层级城投企业再融资压力。 从城投债配置策略看,11月利率中枢明显抬升且短期内持续上行动力不足,城投债信用利差已走阔至年内高点、收益率曲线趋于平缓,配置价值相对好转,但考虑到理财赎回潮带来的抛压冲击仍未平息,建议边走边看、择机运用短久期下沉策略。可继续围绕二十大报告及我国区域重大战略布局,关注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的城投企业,对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区域、非标融资占比较高主体保持慎重。11月利率中枢受防疫政策优化、地产利好政策密集出台、降准落地引发宽信用预期等因素影响整体上行,城投债信用利差持续走阔至年内高点、收益率曲线趋于平缓,而后续随着疫情政策进一步放开,市场情绪有望不断回暖,叠加跨年流动性合理充裕预期,利率中枢持续上行动力不足,因此当前已达到较好的城投债配置时点。鉴于11月短期限、低等级品种利差走阔明显,因此短期内可采取短久期下沉策略,但仍需密切关注理财等资管产品的赎回情况,防止受制于债券市场负反馈带来的进一步抛压冲击,可边走边看、在中低等级城投信用利差进一步拉大的时点择机配置。从区域挖掘上看,建议继续围绕二十大报告及我国区域重大战略进行布局,可关注承接专项债等重点项目的地市级、区县级城投企业,如对广东、浙江、山东、江苏、湖北、广西、重庆等承接专项债项目较多的省份进行挖掘;以及关注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的县级城投区域。从风险规避上看,需持续对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区域、债务负担较重及非标融资占比较高的主体保持慎重。 五、政策及热点事件 从地方债来看,11月地方债发行定价基准“变轨”,多只离岸人民币地方债发行上市,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均进一步提升;此外,多地人大建立听取政府债务报告制度,积极贯彻落实地方债审查监督职能。在市场化方面,11月9日广东省发行的2只地方债[3]首次以“财政部-中国地方债收益率曲线”为定价基准,这是继2021年6月以来地方债发行利差突破“同期限国债加点25bp”隐性限制后的又一重大市场化突破。近年来,我国地方债规模扩容、定价能力增强、发行市场化水平逐步提升,财政部于2020年11月鼓励具备条件地区参考地方债收益率曲线合理设定投标区间,2021年8月提出研究编制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曲线,2022年3月“财政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曲线”正式发布,在经过8个月的稳定运行后开始被作为新定价基准。新基准实施后,地方债投标标位区间下限将整体下降,定价空间将进一步加大,发行利率将更合理地反映地区信用差异。在对外开放方面,继2021年10月深圳、广东离岸人民币地方债首发后,2022年11月迎来新一轮发行,当月海南、广东、深圳三地政府共发行7只离岸地方债,规模共计120亿元,并首次创新蓝色债券品种。截至11月底,我国离岸人民币地方债已达11只、总规模192亿元,侧重投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涵盖绿色债券、蓝色债券等。在地方债监管方面,11月22日《人民日报》发文指出,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召开的部分省(区、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地方政府债务审查监督工作座谈会介绍,截至10月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出台实施意见或工作方案,积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报告制度,多数地方人大探索建立了听取政府报告债务情况制度,如政府财政部门每年向人大报告政府隐性债务化解情况制度、每半年向人大报告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制度、每季度向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提供政府债务报表及说明的制度等,地方人大对地方债的审查监督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从城投企业与隐债监管来看,银保监会12号文强化融资租赁公司隐债监管,相关城投企业非标融资或继续收紧,但城投企业被移出私募债负面清单,城投私募债有望适度扩容;此外,财政部发文推动PPP规范发展、严防隐债风险。11月28日,银保监会公布《关于加强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业务合规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2〕12号),要求融资租赁公司摒弃“类信贷”经营理念,严禁将涉嫌新增隐债及被处置后可能影响公共服务正常供应的构筑物作为租赁物,并引导分步压降构筑物租赁业务。后续来看,各地银保监局将持续严肃查处融资租赁公司新增隐债、违规参与置换隐债、虚构租赁物、租赁物低值高买等违法违规行为,较为依赖融资租赁途径融资的城投企业或面临流动性的进一步收紧。在非标融资收紧的同时,城投私募债有望适度扩容,但严控隐债下紧融资仍难大幅改善。12月9日,中证协发布《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项目承接负面清单指引(2022年修订)》,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移出负面清单,但同时将“本次发行不符合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定或者本次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务的”移入负面清单。在隐性债务严监管背景下,城投私募债发行可能迎来一定利好,但整体仍将保持偏紧状态。此外,PPP领域也在强调防范隐债风险。11月18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规范发展、阳光运行的通知》(财金〔2022〕119号),要求地市级、县区级地方政府实际控制的国企(上市公司除外)可以代表政府方出资参与PPP项目,不得作为本级PPP项目的社会资本方;重申防范隐性债务风险,提出严禁政府方在项目合同中通过各种条款为社会资本兜底、严禁以名股实债方式融资、严禁通过抽屉协议或阴阳合同等方式规避监管,并将PPP项目政府方相关收支全面纳入预算管理。整体来看,融资平台参与PPP项目的限制与2019年《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财金〔2019〕10号)提出的“禁止本级政府所属的各类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平台公司参股并能对其经营活动构成实质性影响的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资本参与本级PPP项目”相比有所放松,但强调加强对社会资本方资质的穿透式管理,对参与主体资质的审核力度有所强化。 [1] 因wind统计口径调整,地方债、城投债现券交易规模较往期报告有所更新。 [2] 偏离度=(成交净价-估值净价)/估值净价,本报告对异常成交的统计口径为偏离度绝对值大于等于2.0%,且成交金额超1000万元。 [3] 为2022年广东省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八期)、2022年广东省地方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九期)。
lg
...
金融界
2022-12-15
上一页
1
•••
138
139
140
141
142
•••
149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特朗普重大发声!未来几天或与习近平通话 中国坐到谈判桌前的原因在这
lg
...
中美“休战”证明一件事!《纽约时报》:特朗普彻底退缩 习近平报复决定正确
lg
...
中美关键信号!《纽约时报》:习近平一直等待的贸易冲突出现了……
lg
...
中美贸易谈判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公开讲话!他对美国发出不点名警告...
lg
...
中美突发重磅!特朗普称中国已同意取消所有非关税壁垒 这意味着什么?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2讨论
#链上风云#
lg
...
97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52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