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作者June Yoon的分析指出,亚洲车企正率先改变触控屏主导仪表盘的作法。

你正沿着高速公路行驶,突然在进入隧道时,交通毫无预兆地戛然而止。你伸手去按危险警示灯,但它并不在你熟悉的位置。没有按钮,它隐藏在汽车触摸屏的菜单里。你点按屏幕,但屏幕卡住了。接下来怎么办?
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汽车制造商开始推崇无按钮的未来,灵感来自智能手机和特斯拉的极简设计。即使是危险警示灯、雨刷和除霜器等安全功能,也都转移到纯数字触控屏上。但打造光滑、未来感驾驶舱的梦想,正越来越多地与人的极限发生冲突,特别是在需要分秒决策的危急时刻。
那么,企业一开始为什么要走这条路?除了极简设计的吸引力,转变主要出于财务考量。取消按钮可以减少零件和生产复杂度,还支持无线软件更新,允许汽车制造商远程推送导航、语音指令甚至座椅加热等订阅功能,而不必去经销商。
这一模式与智能手机行业如出一辙:先卖硬件,再靠软件盈利。
但现在,这一趋势正在逆转。汽车制造商重新引入曾经宣布淘汰的按钮。这个在亚洲尤为显著。在推动触屏内饰普及的过程中,亚洲厂商曾走在前列,如今也率先纠正路线。
中国的电动车厂商走在前面。小米的SU7就提供了一排可选的实体按键,可通过磁力吸附在中控屏下方。比亚迪的Sealion 05在中控台配备了按钮。比亚迪的子品牌腾势在D9车型更新时,将触控面板换回了物理开关。
在日本,斯巴鲁曾短暂尝试触屏主导的内饰布局,但今年已重新调整,在2026款傲虎等车型中引入物理控制。
欧洲或许将成为加速仪表盘重新设计的最重要推动力。欧洲汽车安全机构Euro NCAP宣布,到2026年,转向灯和危险警示灯等关键功能必须通过物理按钮操作,才能获得最高安全评级。
2005年一辆配备传统按钮的沃尔沃,仅用10秒就能完成基本操作,不到现代触控屏汽车所需时间的四分之一。根据瑞典《Vi Bilägare》公路测试,现代触控屏汽车执行简单操作时,耗时可达44.6秒。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车载触屏对驾驶者反应时间的影响,甚至超过酒驾或大麻影响。
从成本角度看,重新引入物理控制似乎是种倒退。每辆车增加约100美元的零部件、布线和组装费用,一个年产1000万辆的全球车企,额外支出可高达10亿美元。
但按单车来看,这不到中档车型平均零售价的1%,远低于仅依赖触屏可能带来的潜在财务风险。
比如,Euro NCAP评级下降会损害消费者信任、推高保险费用并削弱车队销售,特别是在欧洲,车队采购占新车注册量的一半以上。同时在中国等竞争激烈的市场,存在超过100个电动车品牌,即便品牌净推荐值略有下降,也可能迅速失去市场份额。
按钮的回归,是技术史上一种反复出现的现象。一次又一次,行业把极简界面误认为进步。2000年代初,手机厂商争相去掉实体按键,最后又在音量、锁屏和紧急功能上重新加回按钮。
即便iPhone的静音拨片也保留至今,理由和驾驶员需要危险警示灯按钮一样:不看也能找到。
在航空领域,触屏界面起初被视作革命性突破,但自2010年代末以来的研究表明,遇到颠簸或紧急情况时,没有什么比实体开关更快。工厂设备、医疗器械和军用装备仍然依赖专用控制。
各行业的教训提醒我们,在关键时刻,人脑会依赖肌肉记忆。在汽车中,这意味着要以人们的实际驾驶习惯为核心。有时,进步就是回头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