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停牌10个交易日的长鸿高科(605008.SH)复牌首日即上演“高开低走”戏码,股价仅微涨1.71%;次日(7月22日)更是在大盘普涨背景下逆势下跌2.13%,早盘一度跌幅超7%。这场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的资本动作,源于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可转债及支付现金方式,以关联交易形式收购实控人陶春风旗下广西长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长科”)100%股权。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资产重组,却因标的盈利质量存疑、国资提前退场及上市公司高财务风险等问题,陷入市场质疑的漩涡。
业绩承压:长鸿高科的“增收不增利”困局
长鸿高科自2020年上市以来,虽营收规模从12.97亿元扩张至2024年的36.34亿元,但净利润却从3.02亿元骤降至9422万元,毛利率更是从31.82%腰斩至9.2%。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降6.93%,首次出现季度亏损,亏损额达1643万元。这一颓势背后,是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TPES)行业产能过剩的残酷现实。
“国内TPES产能过剩严重,价格战难以避免,企业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一位化工行业分析师指出。长鸿高科的核心产品SBS、SEBS等已陷入红海竞争,而公司试图通过拓展橡胶增塑剂、黑色母粒等新业务破局,但效果尚未显现。在此背景下,收购下游特种树脂企业广西长科,被视为长鸿高科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的关键一搏。
广西长科:盈利“过山车”背后的周期股疑云
根据重组公告,广西长科主营透明ABS、高透明MS等特种合成树脂,产品定位高于长鸿高科现有业务。公告宣称,随着特种树脂产品放量及新品工业化量产,广西长科已“稳定盈利,迈入快速增长阶段”。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广西长科实现营收8.08亿元,归母净利润3491.47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然而,这一盈利表现并非首次出现。2021年、2022年,广西长科曾分别实现净利润2255.2万元、1051.7万元,但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却为-1.28亿元、-1.47亿元,与净利润严重背离。会计师王晓宇分析:“化工企业现金流通常应高于净利润,因需加回折旧摊销和利息支出。若现金流与净利润大幅背离,可能暗示应收账款或存货异常偏高,盈利质量存疑。”
对比长鸿高科自身,2025年一季度亏损1643万元,但经营性现金流为780.5万元,符合化工企业财务特征。而广西长科在2021-2022年的“盈利”,或因应收账款回收延迟、存货积压等问题导致实际资金流入不足,存在“纸面富贵”之嫌。更耐人寻味的是,此次重组公告未披露广西长科2025年上半年的现金流数据,其盈利成色仍需更多信息验证。
国资退场:精准套现还是被迫出局?
广西长科的股权结构在重组前发生剧变。2023年9月,长鸿高科首次披露收购预案时,广西国资平台广投资本通过旗下基金广投科元、广投长科合计持有广西长科52.85%股权,具有重大影响力。然而,2025年4月、7月,广投长科、广投科元先后清仓退出,广西长科由国资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变为陶春风全资控制的民营企业。
“国资在重组前退出,时机选择耐人寻味。”市场人士指出。2021-2022年,广西长科短暂盈利;2025年上半年,公司再次扭亏,此时国资选择退出,是否存在“精准套现”嫌疑?广投资本未公开回应退出原因,但长鸿高科高企的估值或提供线索。
截至2025年7月,长鸿高科市值虽因亏损缩水,但市净率仍高达4.93倍,远超化工行业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公司财务杠杆已拉至警戒线:账面现金3.96亿元,而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合计超25亿元,速动比率仅0.42倍,流动性压力巨大。若重组完成,长鸿高科需承担广西长科债务,财务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重组风险:高估值与低质量的双重考验
长鸿高科此次重组采用“股份+可转债+现金”支付方式,其中股份支付占比预计较高。在上市公司自身盈利下滑、估值虚高的背景下,通过增发股份收购资产,可能稀释现有股东权益。此外,广西长科盈利质量存疑、国资提前退场等因素,均可能影响监管层对重组方案的审批态度。
“市场对重组反应冷淡,反映投资者对交易透明度和标的质量的担忧。”某券商研究员表示。若广西长科无法持续稳定盈利,或重组后整合效果不佳,长鸿高科将面临“双杀”风险:一方面,商誉减值可能吞噬利润;另一方面,高杠杆运营或引发流动性危机。
市场展望:转型之路道阻且长
长鸿高科的困境,是传统化工企业转型的缩影。在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已成为必然选择。然而,重组并非万能药,若标的资产盈利质量不佳、整合协同效应不足,反而可能拖累上市公司业绩。
对于长鸿高科而言,需尽快披露广西长科详细财务数据,尤其是现金流、应收账款及存货情况,以回应市场质疑。同时,公司需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避免因高杠杆运营陷入被动。唯有如此,这场备受争议的重组,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突围的转折点。
截至目前,长鸿高科尚未公布重组草案具体条款,市场仍在等待更多信息披露。在这场资本博弈中,投资者需保持理性,警惕高估值与低质量资产结合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