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伟星股份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7月21日接待泰康资产、国泰海通2家机构调研。
公告显示,伟星股份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1人,为黄志强等。调研接待地点为临海。
据了解,受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及终端消费不振等影响,公司二季度接单有压力,短期审慎,但中长期聚焦主业,目标成为“全球化、创新型的时尚辅料王国”。海外生产基地方面,孟加拉工业园将技改升级,越南工业园产能利用率提升,未来海外产能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据了解,公司客户集中度不算高,与YKK在经营和营销上不同,在产品服务等方面有竞争优势。产品直营销售,价格非客户核心考量因素。未来利润率需靠营收规模增长维持稳定,分红政策合理制定,平均分红率约80%。
据了解,关税等形势不明朗,公司合理调配产能,审慎决策新投资。尚无新一期股权激励实质性规划,通过多种举措强化梯队建设。
调研详情如下:
1、公司二季度接单情况如何?
答:由于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服装等终端消费的不振,当前行业总体非常谨慎;叠加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公司二季度整体接单面临一定压力。
2、公司对当前及中长期分别的发展目标是否出现变化?
答:由于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服装等终端消费不振,公司短期依然持非常审慎的态度。但中长期看,公司将聚焦服饰辅料主业,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坚定看好其未来发展前景。公司希望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致力于成为"全球化、创新型的时尚辅料王国",成为全球众多知名服饰品牌的战略合作伙伴。
3、当前公司海外生产基地主要迎来哪些突破和挑战?
答: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孟加拉工业园已进入正常运营状态,各项效益指标不错,但由于其建设、投产时间较早,其装备生产水平已落后于公司现有智能制造水准,公司将对其进行技改升级,以提升其综合保障能力;越南工业园于 2024年3月投产,伴随主要客户陆续验厂通过,其产能利用率较之2024年呈现快速提升,订单趋势良好。未来,公司将持续推进全球化战略,使服饰辅料的生产布局更加贴近下游品牌客户布局,公司海外产能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4、公司的客户集中度如何?
答:2024 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占比为 9.04%,客户集中度不算高。但如果按品牌客户统计,公司实际前五大客户占比并不低。
5、和YKK相比,公司的差异和竞争优势?
答:公司与YKK在经营选择和营销策略上有所不同,大家各有所长。YKK的优势主要在于品牌知名度、精工制造以及全球化运营能力,而公司是"产品+服务"的经营理念,注重在为客户供应优质产品的同时提供"一站全程"和快速响应等服务,在国际化进程上也逐步迈入行业内的领先水平。另外,公司在产品品类的多样性、时尚性、创新能力以及产品的配套能力等方面都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目前下游服装品牌客户对前述需求越来越高,为行业发展重要趋势。
6、公司的销售模式是怎样的?产品价格是下游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的核心考量因素吗?
答:公司产品为直营销售,主要通过投资设立的销售分/子公司、办事处等分支机构,销售给全球的品牌服装、服饰企业或其指定的加工厂。总体来说,公司钮扣、拉链等服饰辅料产品占成衣成本的比重较小;同时,相对于价格,品牌客户更重视服饰辅料供应商的产品研发能力、交期和服务等综合保障能力。因此,我们认为产品价格只是下游客户的考量因素之一,虽然短期市场竞争相比以往更加激烈,但公司会继续坚持"产品+服务"的经营理念,加大对下游品牌客户的开发与保障。
7、公司预计未来利润率的趋势会是怎样?
答:多年来,公司坚持"以开发为先锋",通过创新、服务、智能制造等综合手段实现了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取得了不错的经营效益。未来,随着募投项目和新建产能的逐步投产,公司需要依靠营收规模的增长来维持盈利能力的稳定。公司会继续遵循合作共赢的原则,不会片面追求高毛利,但合理的毛利率水平是可持续的。
8、面对加征关税和国际订单迁徙的趋势,公司在资本开支上有怎样的规划?
答:在产能规划上,在贸易环境和国际客户需求明朗之前,公司能够对国内外工业园产能进行合理的调配,有效发挥公司快速反应和产品运输半径大的优势。由于关税政策等国际贸易形势仍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除了正常技改等方面的投入,公司会在风险控制第一的前提下,更加审慎决策新的投资,尤其是暂时规避重大的资本开支;在未来布局上更加与时俱进,适应全球市场的趋势和变化,最终目的是实现全球交付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9、公司对未来分红政策的规划?
答:公司一直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共赢"的理念,每年在综合考虑年度盈利状况、未来发展需求和股东意愿等因素的前提下,合理制定年度利润分配方案,积极回馈公司股东。自上市以来,公司平均分红率在80%左右。
1
0、公司有计划推出新一期的股权激励吗?
答:未来公司会在适当时机采取适当的方式来激励骨干团队。截至目前,公司尚无相关实质性规划。
1
1、公司在梯队建设方面有哪些重点工作?
答:在伟星文化引领下,公司多措并举,不断强化梯队建设,持续健全"传帮带""以师带徒"、导师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大力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加速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