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字健康管理平台微脉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登陆主板市场,由招商证券(香港)与德意志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这家头顶“中国最大患者导向型AI全病程管理服务商”光环的企业,自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六轮融资,吸引源码资本、IDG资本、百度资本等头部机构,以及阿里巴巴CEO吴泳铭、腾讯联合创始人吴霄光等互联网大佬入局。然而,透过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与行业格局,这家估值达41亿元的独角兽正面临主营业务增长停滞、市场份额微弱、AI战略含金量存疑等多重挑战,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引发市场深度质疑。
行业地位之困:第三大收入背后的0.71%市占率
在互联网医疗赛道扎堆冲刺资本市场的背景下,微脉选择以“全年收入”为统计口径,宣称自身位列中国全病程管理服务市场前三,且为“最大的患者导向型AI赋能服务商”。但这一看似光鲜的标签,在行业高度分散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中国互联网疾病管理市场参与者超百家,微脉虽以6.53亿元营收跻身行业第三,但市场份额仅0.71%,较第二名0.89%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横向对比同期递表的竞争对手:健康之路以注册用户数计市场份额达3.2%,健康160凭借合作医院数量占据2.8%份额,而微脉的“收入排名”实则源于其更重的服务模式——其全病程管理业务包含治疗预约、用药指导、家庭护理等全链条服务,导致客单价显著高于单纯的信息撮合平台。
这种“以重博大”的策略并未转化为竞争优势。招股书显示,微脉前五大客户贡献营收占比持续低于15%,客户集中度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其尚未建立稳定的大客户合作网络。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2024年营收增速已从2023年的27.5%骤降至8.2%,核心业务增长乏力迹象显现。
盈利迷局:连续三年亏损下的成本压缩游戏
尽管微脉在招股书中强调“经调整EBITDA亏损持续收窄”,但财务数据揭示其盈利改善主要依赖成本削减而非业务增长。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5.12亿元增至6.53亿元,但同期年度亏损仍达1.93亿元,经调整EBITDA亏损率虽从-42.5%收窄至-2.5%,却仍未能实现经营层面扭亏。
拆解其成本结构可见端倪: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下降29.9%至0.949亿元,行政费用减少11.4%至0.471亿元,研发费用压缩25.3%至0.30亿元,三项费用削减总额0.567亿元,远超同期营收增量0.25亿元。这种“节流式”改善难掩毛利疲软:2024年毛利率为19.9%,较2023年仅提升1个百分点,且显著低于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头部企业。
核心业务增长分化进一步加剧盈利压力。作为营收支柱的全病程管理业务,2024年收入增速从2023年的10.46%骤降至7.49%;保险经纪业务受“报行合一”政策冲击,收入同比下滑37.48%至0.56亿元;仅医疗健康产品销售业务保持28.4%增长,但该业务毛利率难以支撑整体盈利。
AI战略虚实:第三方模型架构下的技术依赖症
在招股书中,微脉将AI技术视为核心壁垒,宣称其CareAI平台整合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与动态医疗知识库,可实现智能分诊、用药提醒、康复跟踪等功能。然而,技术细节披露暴露出两大隐患:
其一,基础模型依赖第三方风险。CareAI基于外部供应商提供的大型语言模型构建,微脉无法控制模型架构、参数及更新节奏。这意味着其AI能力完全受制于基础模型供应商的技术迭代,一旦合作终止或模型升级滞后,将直接影响服务稳定性。招股书明确提示:“若第三方模型停止服务或性能下降,可能对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其二,研发投入与战略定位错配。2023-2024年,微脉研发费用分别为0.399亿元、0.298亿元,占营收比例从6.4%降至4.6%,远低于同期销售费用率。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资源配置,与其宣称的“AI驱动型企业”定位形成鲜明对比。
估值泡沫隐现:41亿估值与3600万现金的生死时速
微脉的资本故事始于2016年A轮融资,此后六年完成六轮融资,累计募资超15亿元。年初完成D+轮融资后,公司投后估值达5.6亿美元(约41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C轮融资时的1.5亿美元暴涨273%。然而,高估值背后是沉重的财务负担:
招股书显示,所有IPO前投资者均获授予若干特殊权利。而这些权利中包括了,若微脉未能在2026年7月7日起三年内完成IPO,投资者有权要求赎回优先股。截至2024年末,公司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高达19.84亿元,而同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614万元,流动比率仅为0.2倍。即便不考虑赎回义务,其经营活动现金流也持续净流出,2024年净流出3950万元,资金链濒临断裂。
市场对比显示,微脉当前估值已超过多数可比公司。以2024年营收计算,其PS(市销率)达6.3倍,高于健康160(3.8倍)、智云健康(4.1倍)等未盈利企业。若参照京东健康(PS=2.1倍)、平安好医生(PS=1.8倍)等已盈利企业的估值水平,微脉合理市值应不超过14亿元,当前估值存在显著泡沫。
破局之路:从资本游戏到价值创造
面对多重挑战,微脉的突围路径需回归医疗本质。一方面,需深化与公立医院的合作,通过SaaS服务切入院内管理场景,构建“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服务闭环。目前其合作医院虽达2000家,但多数仅停留在挂号导诊等浅层服务,未能渗透至诊疗核心环节。
另一方面,AI战略需从“概念包装”转向“价值落地”。可借鉴IBM Watson Health的教训,避免盲目追求技术炫技,而是聚焦于单病种管理场景,通过真实世界数据(RWD)训练垂直领域模型,形成可量化的临床价值。例如,在糖尿病管理中实现血糖波动预测准确率提升20%,或将获得保险公司支付方认可,打开商业化空间。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微脉成为下一个“流血上市”的案例。若其无法在2026年前证明盈利能力,或将重蹈医渡科技(股价较发行价跌82%)、智云健康(市值缩水75%)等企业的覆辙。在互联网医疗行业从流量竞争转向价值竞争的转折点上,唯有回归医疗本质、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穿越资本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