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季度以来,港股市场迎来新一轮的上市公司回购热潮。
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5年二季度港股市场回购呈现阶梯式升温态势:4月全市场回购公司数量达127家,创下自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单月新高,合计回购金额130亿港元;尽管5月参与回购的上市公司数量环比减少至91家,但回购总金额却逆势攀升至170亿港元,刷新了自2月以来的单月金额纪录。这一趋势在6月得到延续,仅前半月(截至6月12日)已有超50家港股公司实施回购。
在这轮回购活动中,许多港股公司重启回购计划,部分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尤为突出。比如,作为幕墙领域的龙头企业,中国建筑兴业于近期开始回购。截至目前,公司在两轮回购中总计斥资74.59万港元回购50万股。
一、价值信号:十余年首轮回购与双轮回报
中国建筑兴业此次回购的标志性在于,这是其自被中国建筑国际收购以来首次实施股份回购。回溯公司历史,上一次回购需追溯至2011年,此次时隔十余年重启回购,不仅体现着管理层认为当前公司的估值处于相对低位,更释放出战略整合后对发展前景的强烈信心。
具体来看,回购行动发生在公司股价阶段性低位的背景下,与港股市场近年通过回购跨越至暗时刻的回购逻辑高度契合。
参考历史数据,自2005年以来,港股市场共经历了五轮公司回购潮,分别发生在2008年、2011年、2016年、2018-2019年以及2021-2023年,每轮回购潮的持续时间大约在6至8个月之间。复盘这五次回购潮可以发现,它们均发生在恒生指数处于低位时,这表明上市公司普遍认为当前公司股票价格被严重低估。
此外,今年年初,中国建筑兴业连续获得CEO朱海明增持,累计增持股份数量达到30万股。一般来说,股东的增减持行为代表了其对公司以及当前估值的判断,此次增持也是股东基于对中国建筑兴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成长价值的认可所做出的选择。这一观点与当下中国建筑兴业的回购逻辑亦不谋而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回购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公司股东回报体系的重要一环。
自2021年以来,公司保持着每年两次派息的稳定记录,与回购共同构成“双轮驱动”式的股东回报机制。2025年6月24日派发的2024年末期息0.028港元,叠加中期息0.07港元,全年股息率已达6.81%。这一水平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对长线资金具备显著吸引力。
国盛证券近期研报指出,央企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A/H价差扩大至40%以上,而建筑央企股息率普遍高于5%,长期配置性价比凸显。由此可见,中国建筑兴业恰好属于这类标的,其“回购+派息”的双重策略,既彰显了公司现金流管理能力,也为股价提供了双重安全垫。
二、业务纵深:高端幕墙筑基,绿色科技拓新
将目光转向公司层面,中国建筑兴业的回购行动背后,离不开其业务基本面的强韧支撑与政策红利带来的强劲推动。
作为港澳地区高端幕墙市场的绝对龙头,中国建筑兴业近几年来接连斩获香港恒基中环新海滨3A、会德丰上水粉岭古洞北住宅、澳门美狮美高梅Fantasy Box项目以及内地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OPPO欧加大厦、深投控C塔等标志性项目,为公司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欧加大厦、深投控C塔均位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连续刷新世界幕墙难度记录,深投控C塔合约金额高达10.9亿港元,创内地幕墙单体合约额纪录。
这些项目不仅彰显了中国建筑兴业雄厚的技术实力和极高的市场认可度,更与港澳政策红利形成共振。
在香港市场,其施政报告中提出庞大建设计划,未来伴随着计划的逐步推进,将会产生大量的幕墙工程发展机遇,而中国建筑兴业作为龙头企业,有望率先从中受益。在澳门市场,新一轮赌牌续约落地,续约公司均承诺未来十年的投资计划,公司已中标澳门银河四期项目。此外,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大趋势下,六家娱乐企业承诺在新一轮经营周期内在澳投资1405亿澳门元,中国建筑兴业凭借此前项目建立的合作网络,进一步切入会展场馆、文旅综合体等领域,满足澳门知名博企的需求。
聚焦到BIPV业务上,中国建筑兴业正在“双碳”目标的引导下,不断实现多个产品及项目落地,助力自身业务发展,并对外呈现出良好的示范效应。
今年四月份,4月28日,中国建筑兴业与昆山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五年,中国建筑兴业将推动总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BIPV项目落地,打造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其此前中标的深圳前海·华发冰雪世界项目是当前全国面积最大的BIPV项目,待今年年底正式运营后,该项目预计每年发电量超600万度,可减少约4700吨碳排放。在港澳方面,公司连续中标包括香港环保署新界西堆填区扩建计划、青山公路隔音屏等在内的重要政府公建项目;公司还在大型商业建筑项目进行开拓,中标新鸿基西九龙高铁站上盖BIPV项目。除此之外,公司亦积极推进产品在新加坡取得相关认证,有望打开新市场。
这些项目的中标及落地不仅给公司全年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更反映出中国建筑兴业在BIPV市场中强大竞争力,而这与公司多年来以技术创新为内在驱动密不可分。
公司与多领域院士专家开展合作,自主研发生产的行业领先BIPV产品——LIGHT系列轻质光伏建材组件,兼具发电性能与建筑美学,打破传统光伏组件外观差、安全性低、不耐用等行业痛点,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从更高维度来看,政策为中国建筑兴业的BIPV业务形成强力助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为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和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要求。
国际层面,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全面实施,旨在通过对特定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强化欧盟在国际贸易、绿色环保等领域的竞争力,鼓励全球范围内的减排。
BIPV技术通过构建零碳产业园区、提升区域内绿电供给比例,不仅成为破解碳关税壁垒的关键利器,更作为国家重点推进的创新方向,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实施路径,彰显重要的战略价值。
由此观之,中国建筑兴业的发展动能已然清晰。一方面,公司接连中标标志性项目,充分验证了其技术实力与市场竞争力,为自身业绩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另一方面,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层面强有力的绿色建筑政策,叠加国际碳关税机制的倒逼,推动BIPV成为兼具高确定性与高成长性的黄金赛道。这不仅为中国建筑兴业未来业绩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底层支撑,更将不断抬升其长期利润空间的天花板。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兴业的投资价值清晰可见,市场或需重新审视这一被低估的动能:短期看,公司积累的优质存量订单正稳步转化为业绩支撑,叠加高于5%的稳健股息回报,形成双重安全垫;长期看,BIPV技术从解决建材痛点升维至赋能零碳城市,有望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推动公司实现爆发增长。
因此,中国建筑兴业完美呈现了“成长基石稳固确保当下业绩确定性”与“爆发性赛道引领长期飞跃”的双重特质,同时辅以对股东权益的充分尊重与积极回馈。这类企业恰是价值重估的优质标的,后续有望在估值层面收获更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