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近18天连续“吸金”,跟踪指数业绩排名同类第一的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159217)规模突破35亿元

2025-05-21 11:47:28
有连云
有连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20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近一年涨幅达42.60%,在同类指数的业绩排名第一。跟踪该指数的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159217)自上市以来日均成交额达2亿。该基金近18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合计“吸金”13.73亿元。最新规模达35.35亿元,创成立以来新高。

值得关注的是,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20日,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159217)当前管理费率与托管费率分别为0.4%、0.07%,其费率在同为跟踪国证港股通指数的产品中最低。低费率进一步降低持有成本,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并可场内T+0交易,有利于增强流动性。

消息面上,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即将于5月30日至6月3日在美国芝加哥正式召开。此次会议创新药出海有望超预期,抗体类药物备受瞩目,如靶向PD-1/ CTLA-4的双抗卡度尼利单抗和靶向PD-1/VEGF的双抗依沃西单抗、靶向EGFR/HER3双抗ADC药物BL-B01D1等。

兴业证券认为创新药景气度可持续,“创新+国际化”创新药产业趋势不变,始终是医药板块的核心方向,政策支持+全球竞争力持续加强+商业化盈利兑现。同时,可关注基本面开始改善的创新药产业链,海外业务方面订单和业绩已开始恢复,国内业务具备自主可控逻辑。此外,AI医疗作为科技方向,有望为医药产业带来新的变化,其产业趋势值得重视。

国元证券认为,目前我国创新药进入成果兑现阶段,研发进展催化较多,且基本不受贸易摩擦影响,有望持续作为2025年医药板块投资主线。

招银国际认为,受益于创新药出海交易、国内政策优化、创新药丙类医保目录落地、医疗设备招标复苏、内需复苏等积极因素推动,医药行业有望在2025年继续迎来估值修复。

(本文机构观点来自持牌证券机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亦不代表平台观点,请投资人独立判断和决策。)

注: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同类指数分别为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HKD)、恒生创新药指数。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5月20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恒生创新药指数、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HKD)、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近一年涨幅分别为42.60%、36.89%、39.06%、38.12%。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2020至2024年的年涨跌幅分别为88.8%、-21.59%、-25.6%、-22.8%、-10.5%;恒生创新药指数2020至2024年的年涨跌幅分别为32.96%、-17.68%、-19%、-25.68%、-16%;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HKD)2020至2024年的年涨跌幅分别为48.88%、-11.74%、-20.64%、-19.33%、-10.8%;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2020至2024年的年涨跌幅分别为25.47%、-7.25%、-23.26%、-19.91%、-14.4%。

风险提示: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为指数基金,主要采用完全复制策略,跟踪标的指数市场表现,具有与标的指数、以及标的指数所代表的股票市场相似的风险收益特征。本基金还将投资港股通投资标的股票,还需承担汇率风险和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投资ETF将面临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等特有特征。投资于权益类基金有在较大收益波动风险。基金有风险,投资者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更新等法律文件,在全面了解产品情况、费率结构、各销售渠道收费标准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投资须谨慎。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