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中科金财接待17家机构调研,包括东兴证券、华福证券、君昱资本等

2025-05-18 21:06:32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2025年5月18日,中科金财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5月15日接待东兴证券、华福证券、君昱资本、国泰海通、青创伯乐投资等17家机构调研。公告显示,中科金财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4人,为公司董事长朱烨东,公司董事会秘书王姣杰,公司财务总监朱烨华,公司独立董事赵

2025年5月18日,中科金财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5月15日接待东兴证券、华福证券、君昱资本、国泰海通、青创伯乐投资等17家机构调研。

公告显示,中科金财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4人,为公司董事长朱烨东,公司董事会秘书王姣杰,公司财务总监朱烨华,公司独立董事赵燕。调研接待地点为公司会议室。

据了解,中科金财围绕金融机构、政府与公共事业、企业提供服务,在人工智能领域有诸多成果,与高校合作,获百余项荣誉。截至 2024 年,公司有众多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其主要客户为银行,有专业团队,形成技术和业务壁垒,并与各龙头企业广泛合作。

据了解,因 AI 应用兴起,公司 2024 年营收同比上涨,净利润减亏,2025 年一季度营收增加,金融科技等服务的营收占比及研发投入有相关情况。公司基于 AI-Native 技术架构研发的 AI 业务流程智能体有较大商用价值,可提升劳动生产率等。

据了解,公司多模态技术在微短剧等领域落地应用,包括与快手合作微短剧等。在互动交流中,阐述了公司客户所在行业的人工智能需求及公司相关业务的核心壁垒、人和 Agent 分工关系等内容。

调研详情如下:

一、中科金财公司情况介绍

1、公司介绍

公司围绕金融机构、政府与公共事业、企业三大客户群体,提供金融科技综合服务、数据中心综合服务、人工智能综合服务。在人工智能领域,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开始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并已在金融、电商、微短剧等领域成功落地,积累了丰富的案例,沉淀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截至目前,公司共计获得135项人工智能方向软件著作权、4项发明专利。公司与清华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公司累计获得各类荣誉及头衔百余项,包括“2024中国先进算力企业竞争力百强”、“2024年度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全景赋能典型案例”、“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模型伙伴”等。银行为公司主要客户群体,公司金融科技综合服务覆盖银行前、中、后台全业务流程,累计服务国内外银行客户500余家,涵盖全部的三大政策性银行、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依托20余年的积累沉淀,公司拥有一支专业领先、经验丰富的银行业务及技术团队,涵盖业务组件、业务建模、数据要素、数据建模等方面,精研银行前、中、后台全业务流程,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和业务壁垒。

公司与国际国内相关领域各龙头企业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通过持续跟踪全球技术发展趋势,结合行业经验和内部研发的创新实践,保持科技的领先性和业务的前瞻性,不断探索创新技术在应用场景的转化落地,提升公司产品及服务的先进性,增强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在人工智能领域,公司建立了多层次生态合作模式,覆盖基础设施层、模型层、应用层等全产业链合作。公司是阿里云公共云AI大模型框架服务商,是阿里云金融先锋联盟成员单位,并联合阿里云共同发布AI智能体解决方案,共同协作推进智能体技术在各行业的场景化应用,双方合作的AI智能体解决方案已在国内银行率先落地,未来还将拓展至更多行业领域,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2、公司业绩概况

因AI应用蓬勃兴起,公司2024年营收1,166,771,019.66元,同比上涨16.46%,净利润同比减亏48.84%。2024年公司金融科技综合服务、数据中心综合服务、人工智能综合服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54.83%、25.48%、17.80%,2024年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4.81%,研发投入处于行业较高水平。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加41.38%。

3、基于AI-Native技术架构的AI业务流程智能体业务

公司基于AI-Native技术架构研发AI业务流程智能体,从底层架构、交互逻辑到应用场景等维度均采用AI为核心驱动要素进行系统性重构,实现AI技术的全方位渗透,是目前业界具备规模化商用价值的最大AI应用之一。AI业务流程智能体原生平台的研发需要具备业务建模、数据建模及组件化能力,对核心业务流程进行解耦与重构。AI业务流程智能体可构建企业的"数字员工"矩阵,将传统8小时工作制升级为7×24小时运作模式,相较于普通智能体,其可打破固化工作流,通过动态分析、自主决策、执行任务,从底层重构传统产业核心业务流程,显著缩短业务响应与处理周期,提升劳动生产率,将传统依赖专家经验的决策周期从数天压缩至小时级,实现高阶智力劳动的规模化替代。未来,基于AI-Native技术架构的AI业务流程智能体的应用将大幅替代企业业务流程外包人员、信息科技外包人员的规模,提升企业投入产出比,改善企业商业模式。

4、多模态应用业务

公司多模态技术在微短剧、视觉智算及数字人等领域落地应用。在微短剧领域,公司与快手联合出品的微短剧《浮梦吟》,是快手平台首部将实景拍摄与AIGC制作结合的精品微短剧,公司为该剧提供AI技术服务,并利用快手可灵多模态大模型图生视频、运动画面、镜头控制、首尾帧控制等功能,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特效。为解决微短剧行业的痛点,公司形成了AI内容全球分发平台、AIGC创作平台等产品,融合视频生成技术,打造了多语言、多文化的平台级解决方案,支持微短剧从创作到分发的全流程。公司研发了基于视觉理解大模型的多模态智能体,可以高效理解分析视频内容,并提供智能剪辑、智能翻译、智能发布等全链路AI创作和分发工具。未来,公司将会在现有AI创作和分发工具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多个智能体,并行处理子任务,包括剪辑Agent、视频翻译Agent、脚本Agent、内容质检专家Agent等。公司的多模态智能体是开启技能平权、技术普惠的新路径,可显著降低专业技能的获取门槛,推动机会公平,实现更广泛的社会价值流动。

二、互动交流

Q:如何看待公司客户所处行业的人工智能需求及发展情况?

A:金融行业是我国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信息技术系统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金融机构预期将在信创系统切换与数智化平台建设的驱动下持续提升IT方面投入,同时中小金融机构IT需求增长明显提升。其中,银行是公司的主要客户群体,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4年国有六大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合计达到1,254.59亿元。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继续加紧布局金融科技赛道,部分银行科技投入总量、增速创下新高。金融机构对AI技术的需求呈蓬勃兴起态势,全面拥抱AI的氛围已经形成,银行业具有适用AI技术的丰富场景,AI技术正推进我国银行业服务、营销、产品等领域的全面革新,催化“未来银行”加速到来。

Q:公司做基于AI-Native技术架构的AI业务流程智能体的核心壁垒是什么?

A:公司研发基于AI-Native技术架构的AI业务流程智能体植根于既有业务基础。在业务上,公司完整经历了银行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过程,参与了银行业务大集中、流程银行等数字化转型关键节点建设,形成了体系化能力储备,是国内稀缺的同时具备数据建模、业务建模、AI能力的三重技术与工具体系、专业团队的第三方技术服务商,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成熟流程银行实施案例。在技术上,公司依托与阿里云建立的深度合作关系,通过整合公司在金融行业的场景积淀、业务组件化能力及系统工程实施经验,以及阿里云在基座模型、工具上的技术优势,共同推进智能体在行业的落地应用。

Q:如何看待未来人和Agent分工的关系?

A: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AI-Native技术架构的AI业务流程智能体已实现流程设计智能化与产品设计自动化,完成流程及产品设计方案构建后自动转入人工复核环节。在系统运行期间,针对不可预见场景、语义歧义判定等复杂情形,将触发人工复核及介入处理机制。在人工介入环节,AI业务流程智能体同步启动自主学习与迭代优化进程。根据与行业客户的深度研讨,金融行业已形成普遍共识:基于业务组件与数据组件打造的AI业务流程智能体将逐步演变为企业的"数字员工"。该技术的规模化部署将催生数据治理、业务建模等衍生领域的规模化需求,形成显著的产业协同效应。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