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翔宇医疗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5月6日接待中信建投、中信证券、华安证券、中欧基金、长江证券等83家机构调研。
公告显示,翔宇医疗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6人,为董事长、总经理、技术总监何永正,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郭军玲,独立董事刘振,财务总监金宏峰,董秘助理史晓夏,证券事务代表吴利东。调研接待地点为线上交流、上证路演中心网络文字互动。
据了解,2024 年及 2025 年第一季度翔宇医疗净利润均有所减少,原因包括研发及相关费用增加、加大新领域研发投入及拓展业务渠道费用上升等,公司预计 2025 年加强费用管控后净利润将恢复增长。
据了解,翔宇医疗在机器人方面成果显著,在研项目 20 余项,规划 40 余项,聚焦六个方向,重点打造的便携式外骨骼助行机器人已进入小批量阶段,预计年内取得注册证并上市销售,且将和 VR 技术融合。康复行业受政策支持,短期承压长期看好,公司将推出更多满足需求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并加大营销力度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据了解,翔宇医疗未来康复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且在脑机接口领域有优势,脑机接口系列具备多方面优势和多种应用前景。此外,公司外骨骼机器人分医用级、消费级等版本,能解决康复治疗痛点,产品稳定性可靠,脑机接口和外骨骼机器人结合产品已在研发中。
调研详情如下:
1、请问贵公司本期财务报告中,盈利表现如何?
答:2024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294.36万元,同比减少54.68%,扣非后净利润为8,997.45万元,同比减少55.90%,主要系公司持续引进各地高端康复技术人才、研发人员大量增加,研发人员薪酬及相关费用增加,加以公司建设项目陆续投入使用、折旧摊销较上年有所增加所致;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95.10万元、同比减少41.26%;扣非后净利润1,870.81万元、同比减少48.72%,主要系公司持续加码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AI医疗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抢占康复医疗赛道先机;同时进一步优化临床康复一体化营销队伍,不断拓宽业务渠道,研发费用及销售费用有所增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导致。2025年,公司加强费用成本的动态管控和调整,预计各项费用可以得到稳定控制,公司净利润恢复到增长态势。
2、最近看到有景区的游客佩戴了类似助行机器人的产品,使行走不便的人也能登山旅游,让康复照进了生活。公司有相关产品吗?
答:公司机器人方面在研项目20余项,规划40余项,目前机器人研究项目聚焦“运动、理疗、平衡、评定、护理、脑机接口”六个方向。运动类已出样机10余款,已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1款;公司重点打造的便携式外骨骼助行机器人已进入小批量阶段,预计年内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上市销售,将和VR技术一起融合到天轨、代步类机器人中,提高训练的趣味性、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
3、介绍一下本期行业整体和行业内其他主要企业的业绩表现?
答:受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需求的不断增长,康复行业产品种类持续增加,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已成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产业。目前,面对机遇与挑战,康复行业短期承压、长期看好。行业内主要企业业绩表现,请查看各定期报告。
4、请问贵公司未来盈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有哪些?
答:康复医疗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作为医疗机构增收的重要把手,随着人们康复观念的不断增强,长期来看会取得良好的发展。目前,康复医疗从康复科向各临床专科渗透、由院内向院外发展,康复医疗市场广阔。翔宇医疗深耕大康复“全赛道”二十多年,公司基于专病专科临床需求和康复市场发展需要,持续研发、优化临床所需的康复装备,完善专病专科及全院临床康复一体化解决方案。在优势领域精耕细作的同时,将在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AI医疗、精神心理、心肺康复等领域推出更多满足临床需求和医康养护市场需求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同时,公司加大院外、居家、出口等业务的营销力度,积极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5、请问贵公司在外骨铬机器人方面的进展?证券时报报道了贵公司重点打造的便携式外骨骼助行机器人已进入小批量阶段,预计年内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上市销售,请问大概是几月?
答:公司机器人方面在研项目20余项,规划40余项,目前机器人研究项目聚焦“运动、理疗、平衡、评定、护理、脑机接口”六个方向。公司重点打造的便携式外骨骼助行机器人已进入小批量阶段,预计年内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上市销售,将和VR技术一起融合到天轨、代步类机器人中,提高训练的趣味性、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
6、请问公司康复机器人未来主要聚焦医院还是消费端的开发?市场上有很多做康复机器人的竞争对手,公司竞争策略是什么?
答:未来康复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康复机器人产品线是近几年公司研发重点突破方向,公司组建成立了“康复机器人实验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聚焦老龄化社会“服务对象普惠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智能化、服务质量精准化四大方向,以“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为核心理念,科技助残,打造覆盖“康复助残-医养融合-老龄康护”全场景的智能技术引擎,实现康复医疗从基础保障向科技赋能的跨越升级,以“智能运动控制技术、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VR/MR虚拟现实技术、柔性可穿戴与轻量化产品设计、意图识别和智能针灸技术、脑机接口与脑肌电融合运动康复机器人控制技术”为重点研发方向。近年来实验室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7项,授权专利3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在研产品20余项。公司在机器人研发布局方面始终立足临床需求、产学研前沿方向以及行业特点,旨在推动机器人技术在康复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康复方案。目前机器人研究项目聚焦“运动、理疗、平衡、评定、护理、脑机接口”六个方向,公司中医艾灸治疗机(中医艾灸机器人)、红外光灸疗机(红外光灸机器人)已取得注册证。预计2025年将有7款产品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9款产品出样机。
7、请问公司认为经颅磁刺激设备在未来几年精神科建设过程中的市场规模有多大?相比其他厂商的经颅磁刺激设备,公司设备在技术上有哪些优势?
答:公司立足临床需求,开发出经颅磁辅助治疗机器人(经颅磁 AI 导航定位系统)等产品,该产品运用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理疗技法、智能传感与控制等技术,突破颅脑物理模型和电磁传导模型耦合定位、机器人AI高精度导航、基于网络特征的电磁调控、评估等关键瓶颈,有效解决了目前经颅磁刺激存在靶点定位难、治疗易脱靶、效果动态判定难及参数个性化难等问题。
8、请问您如何看待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答:康复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正迎来政策、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等多重驱动因素的综合推动,尽管目前存在康复人才短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诸多挑战,但通过脑机接口、机器人、AI医疗的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基层网络完善及产业链整合,行业有望实现从“粗放扩张”向“精细化服务”的转型,成为健康中国战略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关键环节。
9、公司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技术壁垒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司布局脑机接口较早,为现阶段的重点研发方向,目前技术方面主要优势有:1)拥有核心算法知识产权;2)采集装置自研自产,并有干电极、湿电极、盐水电极多个型号,患者穿戴舒适度较高;3)公司现有产品体系齐全,可以迅速演化出一批脑机接口类产品抢占市场;4)上游供应链成熟,可以实现最优的成本控制;5)产品更加贴近临床需求,算法也是考虑在临床使用中的普适性和有效性;6)脑电信号精度和稳定性优势明显;7)便携性,考虑功耗和易用性的同时,还增加了医疗EMC和安规的医疗需求。
10、公司脑机接口产品获批后的应用前景?
答:公司自主研发的脑机接口系列包含多款不同规格、不同配置的无线脑电采集系统,采用多通道无线脑电采集技术,最高可达256导,基本能够覆盖康复领域的相关应用场景。例如:可以提供部分情绪类、疲劳、专注力、冥想、晕眩等评估监测;可以和运动康复类设备如上下肢机器人等进行对接;可以用在脑疾病、脑科研上面,和神经闭环调控、精神评估类产品对接。
11、公司外骨骼机器人产品未来具体应用场景是什么?主要是医用版还是家用版的?
答:公司外骨骼机器人是一个产品系列,目前在研的外骨骼机器人有医用级、消费级等多个版本,可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短期内公司在研外骨骼机器人仍以医用为主,适用于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等场景。中长期,公司将逐步完善家用版产品,针对术后康复、居家训练及老年人辅助行走等方向,打造“医院—家庭”双场景产品的布局。
12、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相比康复治疗师能解决哪些康复治疗中的痛点?
答: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产品自带人工智能算法,可实现高强度、高重复性康复训练,突破人工疲劳限制;利用算法实现精准控制,并提供客观评估数据,辅助治疗师优化康复方案;有效降低对高级治疗师的依赖,提升相关机构尤其是基层康复中心的服务能力。
13、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制造成本、生产成本是不是产品放量的核心限制因素?
答:目前,有源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及制造成本相对较高,主要受限于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和生产规模。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公司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会更加明显,预计制造成本将逐步下降,从而推动产品的市场普及。
14、外骨骼机器人使用的稳定性?
答:公司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生产严格遵守国家医疗器械法律法规,从前期产品调研,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注重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已在多家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试验,根据临床试用的反馈,产品稳定性可靠。
15、公司是否会研发脑机接口和外骨骼机器人结合的产品?具体应用场景和产品定位如何?
答:公司脑机接口和外骨骼机器人相结合的产品已在研发中,例如通过脑控技术等,实现对下肢肌力较弱的患者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康复训练的效果和患者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