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 特朗普掀起新一轮关税攻势,正在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影响远超最初预期。
四个月前,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高举印有关税税率的标语牌,正式宣布对全球多个国家征收高额进口税。时隔数月,这一政策的“余震”正在逐步显现。尽管上周四公布的新关税调整在市场上引发的即时反应较为温和,但背后的影响正悄然酝酿。
根据彭博社数据,目前美国平均关税水平已升至15%,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高点,几乎是一年前的六倍。最新一轮政策对有对美贸易顺差的国家设定了最低10%的基准税率,一些国家的税率甚至高达35%或以上。
全球经济:表面稳定,潜流涌动
虽然许多经济学家曾担心特朗普的“关税闪电战”会迅速引发全球衰退,但截至目前,全球经济表现出一定韧性。一些亚洲国家出口商在关税落地前大量出货,短期内甚至出现出口反弹,暂时缓解了对美国消费者的价格冲击。
不过,这种“前置增长”只是暂时现象。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现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古拉姆·拉詹警告称,这种政策终将成为“全球需求的一次重大冲击”,各国央行或将被迫考虑降息以应对增长放缓。
美股对此也并不淡定。在疲软的就业和制造业数据背景下,华尔街出现5月以来最糟糕的一个交易日,标普500指数一度下跌1.5%,两年期国债收益率急剧下滑21个基点至3.75%,加剧了市场对美联储9月降息的押注。美元指数也结束六连涨,单日下跌近1%。
新政策背后的政治计算
特朗普政府将此次关税行动命名为“解放日”(Liberation Day),其背后除了经济考量,还有愈发浓厚的地缘政治动机。例如,瑞士因医药产品大量出口美国而遭遇高达39%的报复性关税,加拿大因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而面临35%的税率;而巴西和印度则因内政或对俄关系遭特朗普点名威胁。
尽管如此,特朗普政府并未一味加压。例如,对柬埔寨等国家的关税比春季宣布时要低,对印度尼西亚的关税从32%降至19%。即便如此,企业和消费者面临的现实依旧严峻。贸易顾问格里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正在加快与多个国家的谈判脚步,以期争取关税减让。
企业应对:有的提价,有的硬扛
面对不断变化的关税环境,不同行业企业正在采取不同策略应对。
一些汽车制造商尚未显著上调售价,而奢侈品牌法拉利已自4月起对在美车型加征10%附加费。服装和鞋类行业价格已有所上涨,尤其是从中国、越南和印尼等亚洲国家进口的商品;Lululemon和Ralph Lauren等品牌已宣布将在未来季度提价。食品和饮料行业的压力也在加剧,红酒、咖啡、啤酒、鱼类等品类因进口依赖大而面临涨价潮。美国家庭感受到的生活成本压力正逐步积累。
根据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张文东的测算,尽管一些新关税低于早前预期,消费者仍将承担部分税负,“价格虽然不会飙升到最糟预期那样高,但依旧在上行”。
有些企业试图通过吸收成本或提前备货来减缓冲击,但这并非长久之计。比如,EssilorLuxottica因其眼镜在墨西哥、泰国与中国生产,不得不将Ray-Ban等品牌价格上调。Conagra食品集团也称,因钢铝关税每年成本增加约2亿美元,预计将提高旗下亨氏番茄、Reddi-wip等产品售价。
美国消费者的现实:负担逐步上升
尽管白宫宣称新关税政策将促进本土制造、创造就业并缩小贸易逆差,但其代价正逐渐显现:价格上涨、企业利润承压、市场不确定性加剧。
非营利机构税务基金会指出,一些产品的供应不足(如香蕉、咖啡),或进口依赖度极高(如酒类),几乎必然引发价格上扬。而像服装鞋履这类97%依赖进口的消费品领域,则将在今年秋冬集中体现“涨价后效应”。
消费者或许尚未全面感知这一转变,但零售商如美酒商协会主席Ben Aneff已表示:接下来的几个月,尤其是欧洲进口葡萄酒,“涨价30%不是极限”。
通胀回潮与美联储的两难抉择
尽管市场对降息呼声高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本周依旧重申警惕通胀,保持利率不变。但最新就业报告显示,美国劳动力市场开始放缓,这给特朗普提供了再次施压美联储的理由。
更大的挑战在于,如果这些普遍性、高起点的新关税最终确实传导至消费端,美国的通胀风险将被再次推高,从而限制美联储的政策空间。
来自新加坡华侨银行的经济学家林诗玲指出,与上一次“中美贸易战”不同,这次的关税面向更广,且最低税率也高达10%,势必更容易转嫁至消费者。“这将让美联储的处境变得更加复杂。”
“关税”仍未落幕
特朗普是否会继续加码?是否会在未来选举中把贸易政策当作主要筹码?是否会再次制造“突袭式”变数?这些都仍是悬念。
正如前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奥尔森所说:“现在的国际贸易规则虽然还没彻底回到‘弱肉强食’,但我们确实正一步步向那个方向倒退。”他警告说,不要以为这就是终点——“特朗普把这当作一场现实秀在经营,接下来肯定还会有更多‘交易’和更多的加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