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李想“年薪”6.39亿元?新势力车企高管薪酬背后的真相

2025-05-08 00:55:30
琳琳总总
商务主编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1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李想“年薪6.39亿元”引发热议,实为期权激励并非实际收入,暴露新势力车企“低薪+高股权”的薪酬特点。这一机制旨在绑定管理层与公司发展,但也可能引发短期行为。相比之下,传统车企薪酬更稳健,体现出不同企业阶段与治理策略的差异。

近日,中国部分车企2024年年报披露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6.39亿元年薪”一事,更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成为舆论焦点。然而,数字背后的真实含义并不简单,这一现象也揭示了当前新势力车企在高管薪酬管理上的深层逻辑。

李想的“高薪”真相:账面数据与实际收入的鸿沟

根据理想汽车公布的数据,李想2024年的“年薪”由两部分构成:基础薪酬266.5万元,以及一笔因达成交付目标所触发的期权激励费用,金额超过6.36亿元。但理想方面明确回应称,这笔巨额“收入”并非李想实际拿到手的现金,而是依据美股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计算出的账面激励费用。

更关键的是,李想要真正获得这部分期权收益,必须以29.26美元/ADS的价格行权,而截至5月6日,理想美股收盘价仅为25.68美元。这意味着,如果选择行权,他反而需“倒贴”约32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3亿元。

“低薪+高股权”:新势力车企高管薪酬的通用模式

理想汽车的案例并非个例。在蔚来、零跑等造车新势力中,类似“低固定薪资+高股权激励”的薪酬结构已成为行业惯例。数据显示,李想2022年和2023年的年薪分别为156.6万元和176.5万元,2024年略增至266.5万元,反而低于其团队核心成员如马东辉(4027.4万元)与李铁(3916万元)的薪酬。

这一薪酬结构的设计初衷,是将核心管理层的个人收益与企业长期发展深度绑定。例如,马东辉的激励部分占其总薪酬的61%,李铁更高达88%。零跑董事长朱江明的薪酬也低于公司副总裁曹力,蔚来董事长李斌曾公开表示自己的年薪不到百万元。

激励制度的两面性:战略驱动还是短期冒进?

这一模式确实有其合理性。对于处于扩张期的新兴车企而言,巨额资金投入与盈利周期拉长是普遍困境。通过设置以销量、股价为导向的股权激励机制,不仅可减轻短期财务负担,还能有效激发高管团队冲刺目标的积极性,形成“利益共同体”。

但与此同时,这种薪酬设计也存在潜在风险。部分业内人士担忧,为解锁期权收益,一些管理层可能采取激进策略,如通过大幅降价提升销量,虽能短期内推高财报与股价,却可能牺牲品牌溢价与长远价值,导致战略偏航。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走得更稳

与造车新势力相比,传统车企在薪酬结构上更显保守与稳健。以吉利汽车为例,2024年CEO桂生悦薪酬为3201万元,控股集团CEO李东辉为1967万元,而创始人李书福的年薪则仅为37.6万元,反映出职业经理人薪酬高于创始人的现代治理特征。

比亚迪也在薪酬中引入激励机制,但占比相对温和。例如执行副总裁李柯的总薪酬为1683万元,其中激励部分约六成。而在国有车企中,薪酬浮动更小。例如北汽蓝谷董事长张国富年薪为150万元,仅为员工平均薪资的15倍,远低于李想“账面薪酬”与理想员工薪资间的2000倍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趋势下,技术型高管薪酬正在上扬。长城汽车总经理穆峰近两年薪酬涨幅超过50%,长安汽车引入前大众设计师Klaus Zyciora,年薪更高达295万元,反超董事长。

不同阶段,不同逻辑

从整体来看,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在高管薪酬上的巨大差异,实则映射了各自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治理结构。前者以“搏未来”为导向,强调风险共担与高回报激励;后者则更注重薪酬的稳定性、公平性和长期持续性。

未来,随着造车新势力逐步走入成熟期,其薪酬机制是否会向传统企业靠拢?又是否能在激励与稳健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这是整个行业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